这个周末,去电影院观赏了《Pirates of the Caribbean:At World's End》。美国文化的风暴,再一次席卷了我们头脑中的价值观。且不提那令人熟悉的,在几乎近年来的每一部美国大片里,都会渲染一翻的主人公演讲镜头;也不提影片所颂扬的英雄主义;我只来提提影片里所折射出来的当代美国文化爱情观——由从前强调独立个体的感知性到如今推崇克己、利他主义的精神升华。在故事的结尾,Will Turner把自己跳动的红心,送给了爱人Elizabeth Swann。“10年飘泊,相见1天”,扼住激情,隐忍相恋。美国人自己不知不觉中,已经接受了东方文化的影响,以至于在自己创作的大片里,也反映出这种东方文化的价值观?至少,影片传达给我们这种信息:美国人也开始追逐这种东方式的浪漫了。由此引发了这个思考——幸福可以归结为人类共通的体验模式么?
举个例子来说服自己吧。在2007年7月号,总第253期的《瑞丽》杂志中,有一篇题为“Grace&Glamour—曾子墨—脱下Armani的财智主播”的采访专栏。前言是这样一段话:“常青藤名校最高荣誉毕业;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的“中国样本”;凤凰卫视镇场的财经女主播;自传《墨迹》热销到被大学生当成人生指南......所有这些形容叠加的后果是——对曾子墨的“不可思议的人生”了解越多,就越想拨开华丽装饰,一窥本色。”如果,你是象我一样,属于《瑞丽》杂志所定位的目标销售群中的普通一个,在看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,会有什么样的反应?是不是跟我一样,羡慕这个遥不可及的座标呢?憧憬着获得跟她一样的荣誉和财智呢?如此,这本杂志就成功地引导了她的顾客群去认同一种价值观,意即,幸福被规范出了一种模式。
这种例子似乎举不胜举。在我的身边,有男性朋友,会跟我说他自己由于长的不帅,不够高大,没有钱,所以对异性的吸引力也不够。有些女性朋友,在我看来,已经是很成功且美满的例子,却时而苦恼,自己不够优秀,不够成熟,缺乏成就感。不排除我自己,时常缺乏对自我的认同。我们都活地这么累,是为什么?
因为社会的价值观给幸福下了一个定义。在这个框框里,我们才幸福;出了这个框框,我们的生活就有问题,我们的生活在别人看来就不幸福。所以,有人站出来劝告我们,“你应该这样”、“你应该那样”。
我个人认为,这种社会联系系统,不说是错误的,至少也是误导人的。因为幸福是个人的体验,别人无法取代“我”去体验幸福的感觉。“子非鱼”,所以,主流的价值观里,存在着很多种解释的细则。
无论是看电影还是买杂志,我的眼光都只停留在一个小资(且不论是否够格或真伪)的视角层面。我想起了,在天桥脚下,还有那么一群叫做乞丐帮的人;在工棚铁皮屋里,还有那么一群叫农民工的人;在这个社会里很多个我的眼睛触及不到的地方,我的经历从未告诉我的事情,还有很多群、很多群我的语言从没有去形容过的人。对于他们来说,吃饱一顿饭,睡好一晚觉,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。哪里还会有扼住激情,隐忍相恋这种事情存在的空间呢?幸福在这里,不预留空位给它们。
从物质,到精神,幸福从来都不是一种模式。能创造和享受自己的幸福,能理解和接纳他人的幸福,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倡导的价值观,才是不断完善自我的坐标和指南。
4 comments:
不小心看到你的blog,打扰了!你的这篇文章写得很不错。
不过,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”。所以看来幸福还真的可能是只有一种模式哦。
看来真应了那句“人生而自由,却无往不在枷锁中”。
呵呵,应该是“网”--net而不是“枷锁”!
土了吧,现在不用net这个词。Metrix, 矩阵!
Post a Comment